银泰蓄电池:解读YD/T799—2002标准(三)
标准的5.10 条是“容量保存率”,条款要求10h率容量试验合格后的蓄电池完全充电后,在25℃±2℃的环境温度中静置28天。不经补充电进行10h率容量试验,将得到的容量与上次10h率容量试验的容量进行比较,结果应不低于96%。
此项条款考核的是银泰蓄电池自放电率。引起蓄电池自放电率高的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况:
1、 铅材料含杂质高
2、 硫酸纯度不够
3、 微短路
4、 制造现场清洁度不够
5、 极群上下装配松紧度差别过大造成微电池放电
6、 电解液分层造成微电池放电
7、 密封不严或控制阀失效导致空气进入槽内污染负极板
针对以上七种造成自放电率高的原因,应作相应对策:
1、强化对电解铅、合金铅以及汇流排焊条的杂质含量检验,取样点要分散,一批多点;要关注铅粉机接触铅粉各部有否锈蚀;要关注和膏机、涂板机接触铅粉、铅膏各部有否锈蚀;还要关注极板涂膏搁架有否锈蚀;
2、硫酸一批多桶取样化验;相关操作人员关注硫酸颜色有否异样;
3、操作人员在焊接汇流排的末期当溶铅未冷却之前最好用枪头掠去汇流排上的浮渣;清除极群上可能存在的铅粒、漏铅再装槽;电池封盖前一定要仔细检查槽内有否铅粒、漏铅,用万用表电阻挡测量有否短路;包膜工序应将有破洞、稀疏状隔板剔除,将不平整、有瘤点、有毛刺的极板剔除;
4、和膏、涂膏现场应最大程度的保持清洁,避免地面扬尘,极板存放区应在保持干燥的前提下避免扬尘;出入现场的移动机械应保持清洁,不将泥土带入车间现场;
5、涂膏工序要做到极板涂膏平整均匀;包膜工序要注意极群两边的包膜必须完整,杜绝只包一半膜的现象;
6、隔板吸酸饱和度和吸酸高度指标必须合格,狭长型电池的装配松紧度必须设计合理;
7、创造条件用“水没法”检测密封性能;暂时不能使用“水没法”检测的,必须在整个流程中至少设置2个密封性能检测点,并做到逐只检测;保证控制阀性能合格。
笔者认为,目前的“容量保存率”条款之所以能够满足,并不是我们的以上七项做得很好,而是标准有漏洞。大家知道,笔者在解读“电池容量”篇里也讲到过,铅酸蓄电池具有初始循环容量上升的特征。送检“容量保存率”的电池几乎都是初始循环的电池,这个初始循环上升的容量在测试中填补着自放电失去的容量,结果使“容量保存率”指标轻易的得到满足。在接下来的YD/T799—2002标准的修改中,极有可能规定5次循环后的电池做“容量保存率”试验。那么,我们从现在起就应该认真起来做好以上七项,以提高电池的运行寿命,以顺利通过以后的该项检测。
标准的5.13条是“安全阀要求”:
安全阀应具有自动开启和自动关闭的功能,其开阀压应是10kPa~35kPa,闭阀压应是3kPa~15kPa。
安全阀是“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赖以成名的关键部件。根据电池容量大小,壳体形体尺寸和壳体厚度设置的启闭压力,首当其冲保证的是不使密闭的电池因内压升高而爆裂(开启泄压);其次是保证电池浮充运行中有一定的内压,致使正板产生的氧气能横向穿过玻纤隔板达到负极起到负极去极化的作用,从而形成氧的循环,抑制氢的析出(闭阀), 使电池能够做到相对的密封。安全阀开启压力过大可能会造成电池鼓胀变形,影响外观;安全阀开启压力过小,则会造成安全阀频繁开启可能失水,影响电池寿命。至于闭阀压,由于对胶帽供应厂家技术要求的原因和对池壳供应厂家技术要求的原因,一般对应于开阀压,即当开启压力合格时,闭阀压力也会满足要求。
安全阀有多种形式,但究其根底不外乎有胶柱总成式和常见的胶帽式两种,均采用防酸弹性材料如硅胶、乙丙橡胶、氟胶制成或复合橡胶制成,要点是抗老化和长久保持弹性。圆筒形胶帽紧配合槽盖阀口“井沿”,积聚的内压通过槽盖阀口“井沿”上的豁口使筒形胶帽的帽边张开以泄压,除去胶帽本身弹性以外,决定其开阀压力(和闭阀压力)的要素是:
1、 槽盖阀口“井沿”豁口的长度和宽度;
2、 胶帽上方遮压胶帽的盖板与胶帽顶端的间隙;一般应控制在0.5~1mm,间隙小(帽沿下降),开启压力大;间隙大(帽沿上升)开启压力小;间隙过大,控制阀不起作用。
于是常规下安全阀开启压力是否合格往往由胶帽上方遮压胶帽的盖板与胶帽顶端的间隙所决定,这也是容易被忽略的环节。生产过程中的封压板工序应注意:
1、 保持封板处清洁,有杂物会造成遮压胶帽的盖板与胶帽顶端的间隙过大;
2、 封板的胶量要适中,胶量过多会造成遮压胶帽的盖板与胶帽顶端的间隙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