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泰蓄电池:解读YD/T799-2002标准(二)
银泰蓄电池额定容量的满足,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电池的综合性能,成为一般客户最为关心的指标。在通信运营商那里,初验和终验的核心指标就是电池的额定容量,生产企业最重要的质量检测也是考核电池的额定容量,且在成本允许的情况下,往往还将额定容量做出一些盈余。在电池的结构设计确定之后,生产工艺的执行程度左右着额定容量值的大小,有明显影响的工序为:和膏、固化、极群焊接、配酸注液和化成。
1、在和膏工艺既定以后,过程中的次序、料量及均匀、温度和时间都影响“膏”的化学性质,从而最终影响容量。
2、固化程序设定之后,固化室密闭程度和通风环节、过程连续和可能发生的连续中断以及对连续中断的评估都会对固化效果发生影响,从而最终影响容量。
3、活性物质的利用和有效的比表面积是决定电池容量最重要的一块;极群焊接的质量直接影响极板的“参入”,虚焊或极耳氧化的处理不周都会直接影响电池容量。
4、配备硫酸溶液,其硫酸密度的测量及环境温度的密度换算都是很重要的环节,它与注液量的准确与否一样,最终在一定范围内影响容量。
5、定期核对化成设备时间、电流、电压的数据显示是否准确很重要,它们关系到充入电量是否得到保证、电压“峰值”是否得到保证、放电效果是否达到预期以及化成完成后电池电解液含量和充电末期电解液密度,这些,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电池额定容量。
YD/T799-2002标准 “5.8 容量”中要求:
“……10h率容量第一次循环不低于0.95C10,在第三次循环应达到C10;3h和1h率的容量应分别在第四次和五次以前达到……”。
这段条款除了字面上表达的要求外,还传达了以下信息或提出了隐性要求:
1、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的容量在使用初始期有一段上升阶线,即应该在初始的循环中获得额定容量的上升。
2、与规则一个次序,即大电流放电容量和小电流放电容量的证得必须体现大电流放电容量相对较难实现,而不是相反。
笔者了解到,类似的要求可追溯到阀控铅酸蓄电池问世以前的富液铅酸蓄电池相关标准,以及现在正在实施的富液类铅酸蓄电池相关标准。富液铅酸蓄电池(或干荷电铅酸蓄电池)的容量特性与此吻合,是由其结构特点所导致。其一,开口结构空气很容易进入,污染松散型装配极群中的负板,使一些表面被弱硫化,需通过多个循环来解除;其二,富液状和非吸附式隔板导致电解液密度分层,限制电离子的传输,在产生微电池放电的同时硫化极板,削弱大电流放电能力,也需通过多个循环来解除。
而密闭的贫液的紧装配结构的阀控铅酸蓄电池具有如此容量特征,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儿。以“酸量控制容量”作为设计基础输入的阀控铅酸蓄电池争锋相对于富液铅酸蓄电池的“活物控制容量”设计,活物当量盈余电液当量的设计致使初始循环中额定容量上升特征源于事实上的“非完全化成工艺”, 将初始的循环变成了化成的持续,在定量注入硫酸的控制下,进一步提高活性物质利用率,促成处在转换边缘的物质继续转换的同时增高充电末期电解液的密度,使之在初始循环期有一段明显的容量上升阶线。而“大电流放电容量和小电流放电容量的证得必须体现大电流放电容量相对较难实现,而不是相反”的容量特征不再显著,甚至相反,则是由于紧装配下的隔板/极板紧贴和相对富液铅酸蓄电池较高的电解液硫酸密度所导致,具体表现为大电流容量比小电流容量更容易达到,用技术进步在事实上修改了这项隐性的要求。
一个标准的制定,之前,总有行业历史惯性的介入;之中,总有修改打算的伴随;之后,总有不甚完善的遗憾。即使某些条款在制定过程中值得肯定的作出了结合市场因素的姿态,却很难考虑到当时尚未出现的技术进步,或很难认识到即将出现的技术进步。 笔者认为“隐性要求”之所以不切实际,在于尚未认识老式铅酸电池与阀控铅酸电池的根本差别,有待于在下一次的修订中更正。
YD/T799-2002标准的“5.7”款是关于银泰电池重量的要求。要求对电池重量上限做了规定,对电池重量下限未作规定。标准是在YD/T799-1996的基础上修订的,于2002年2月1日颁布并实施,主要的修订活动是蓄电池原材料价格尚未上扬且相对稳定的2001年下半年。该条款未对电池重量下限作出规定,其本意在于鼓励阀控铅酸蓄电池比能量的技术进步,却忽略了在一定的重量范围内决定蓄电池额定容量的是极板的比表面积,而非活性物质的绝对重量这一基本事实。当蓄电池原材料价格疯长与蓄电池销售价格不成比例的背景形成后,电池重量下限未作规定诱导了蓄电池市场向无序发展,复杂了市场经济质量/价格的基本构架和模式,莫种程度上还停滞了铅酸蓄电池的技术进步。这些都是修订者当初始料未及的。
笔者认为,以尊重科学的名义给蓄电池重量做一个下限要求,同时也是对市场的尊重、对铅酸蓄电池历史的尊重、对社会的尊重。至于标准对蓄电池重量上限做了要求,其本意在于给厂家设一道技术门槛,别玩大容量电池刷小容量唛头以检测通关的花样。而一些合同相关重量的条款,主要是强调同批号产品的一致性,以考核生产厂家生产过程的控制,以此作为产品均衡性指标之一。因为,涂膏工序的控制和注液、化成工序的控制,直接影响产品电池的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