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泰蓄电池GFM-3000
铅酸蓄电池与锂离子电池之争
2009年8月,陕西凤翔、湖南武冈、云南昆明相继发生了儿童“血铅超标”事件,涉及的企业就包括一些铅酸电池生产商。近年来,随着国际范围内对新能源产业的战略布局,我国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调整,以及人类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铅酸蓄电池因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的特点,一直成为国家环保行动重点突击对象。
对于“铅污染”,媒体在报道上向来不遗余力,这更让铅酸蓄电池与污染密不可分。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很多电池企业将科研重点偏向了锂离子电池。业内甚至有声音认为:铅酸蓄电池即将退出历史舞台,未来的电池业将是锂离子电池的天下。
对此,中科院院士陈立泉给予了否定。在他看来,目前铅酸蓄电池不可能被取代,尤其是汽车、电动车行业,仍将会以铅酸蓄电池为主。
陈立泉分析,虽然目前我国的锂电池产量仅次于日本,但生产起步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关键材料如隔膜和电解液都依赖进口,加上知识产权缺失等,使得我国锂离子电池在生产上很容易受制于人,而技术上的差距,更使得我国在锂离子电池生产应用上,不会在短时期达到动力电池的完美境地,自然也不会在短期内完全替代铅酸蓄电池。
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王金良则指出,铅酸蓄电池应该列入新能源电池行列,原因,一是汽车、电动车等动力电池本身要求技术和性能成熟的铅酸蓄电池存在,二是安全、价廉,制造工艺成熟,三是动力性价比高,四是实际应用效率高,五是目前所谓的污染可控。
上海交大的杨立博士对此表示认同,他认为,电池是能量的易拉罐,每种性能的电池都有自己的应用平台与应用领域,所以,不存在哪类性质的电池淘汰哪类性质的电池之状况。对坊间所讲的锂离子电池的美好未来,杨立认为,这是在拿锂离子电池的理想状态跟铅酸蓄电池的现实状态作对比,不存在可比性。首先,我们对锂离子电池的愿景,不会在短期实现;其次,铅酸蓄电池还有待发展,技术研发将大大改进其不足,在质量和技术非常成熟的日本,铅酸蓄电池在未来20-30年也不会被取代。
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研究院研究员曹高萍亦对铅酸蓄电池寄予厚望。她表示,我国基于对铅酸蓄电池多年的研发与制造,在技术、应用等环节都有相对较成熟的经验。就其存在的铅污染,曹高萍认为,完全可以从技术层面给予解决,而企业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应加强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控制,这就需要企业加大科技研发,国家也应给予资金、政策上的支持以及应用中污染和回收监管,这样才会让铅酸蓄电池行业搭上国家新能源战略的快车。
中国电池工业协会理事长韩作樑分析指出,铅酸蓄电池在电池领域依然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他表示,铅酸蓄电池污染并非其本性,它的循环利用性非常好,顶着“铅污染”的帽子让它着实委屈。最大的铅污染源来自飞机与汽车尾气,并非铅酸蓄电池,人们之所以对铅污染与铅酸蓄电池划等号,很大原因在于一些专业知识欠缺的媒体信息误导。
在韩作樑看来,加大对电池生产企业的管制、完善行业立法,是解决铅酸蓄电池污染的有力手段,这是一个需要从国家层面着手解决的问题。他拿美国比较,美国铅蓄电池的用铅量占全美国用铅总量95%以上,但在健全的法规和有效的管理下,铅酸蓄电池生产造成的铅排放仅占美国全国总排放量的1.5%。
韩作樑同时表示,中国电池工业协会作为电池行业掌握话语权的部门,是行业发展的设计者与政策制定者,今后,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将就整个行业的发展提出合理性建议,引导行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并会对电池存在的污染推出治理方案,如联合国家卫生部组织开展高血铅标准调研,形成铅污染治理的协同效应。